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古代漢語(古代中原河洛話)有8個主要聲調


  
聲調名稱
【第一 聲】
【第二 聲】
【第三聲 
【第四聲 
【第五聲 
 第六聲】
【第七 聲】
【第八 聲】
聲調特徵 
【陰平】
 【陰上 
【陰去 
【陰入】
【陽平】
【陽上 
【陽去】
【陽入】

語音是語音學研究的對象,往往須要把語音分成最小的單位。音節不是語音的最小單位,在語音中能夠辨識的最小單位稱之為音素。通常把音素分成兩大類,亦即【元音】【輔音】這兩大類。【元音】就是【母音】(又可依前後位置而分成韻頭、韻腹、韻尾),【輔音】就是【子音】(又可依前後位置而分成聲母、韻尾)

注意 : 【韻頭】【韻腹】【韻尾】這三個合起來稱為【韻母】,所以【韻母】未必完全等於【母音】,不可以混淆。

【元音】和【輔音】可以從下列3個主要特徵來區別 :

1. 發【元音】的時候,氣流通過聲門使聲帶發生振動,發音器官的其他部位不形成任何阻礙,因而氣流經過咽腔、口腔時暢通無阻。發【輔音】的時候,都是在發音器官的某一部位造成阻礙,呼出的氣流只有克服這種阻礙,才能夠發出音來。
2. 發【元音】的時候,發音器官的各部份保持均衡的緊張。發【輔音】的時候,只有形成阻礙的那一部份器官緊張而已‧
3. 發【元音】的時候,呼出的氣流暢通無阻,因而氣流較弱。發【輔音】的時候,呼出的氣流必須克服某種阻礙,才能通過口腔或鼻腔,因而氣流較強。

參考: 【元音】(母音)可以單獨發音,【輔音】(子音)無法單獨發音,所以在英語文法就針對【音節的組成】訂定了一個法則,規定在一個音節之中,至少要有一個母音_元音,那就是因為子音是無法單獨發音。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可能就會發生像在】【疵】【思】【之】【癡】【施】【日】這類的漢字所用的國語注音符號】【ㄘ【ㄙ】【ㄓ】【ㄔ】【ㄕ】【ㄖ】那樣都缺了空韻(就是【帀】韻母)的糗事。
(有關空韻,請參考註解一)


在【漢語音韻學】之中,通常把【韻母】分成三個部份,亦即【韻頭】【韻腹】【韻尾】 這三個部份

例如 :
在台語河洛話,漢字【關】發音的羅馬拼音【kuan】之中,【k】是聲母,【u】是【韻頭】,【a】是【韻腹】,【n】是【韻尾】

在台語河洛話,漢字【乖】發音的羅馬拼音【kuai】之中,【k】是聲母,【u】是【韻頭】,【a】是【韻腹】,【i】是【韻尾】



在【漢語音韻學】之中,依照【韻母】收尾的不同,可以把所有的【韻】分成如下幾個不同的類型 :

1.      【陰聲韻】: 是指以【元音】收尾的字音而言例如 : 漢字【他】在國語(普通話)的乙式羅馬拼音(ta),漢字【花】在台語河洛話的甲式羅馬拼音(hue),漢字【桃】在國語(普通話)的乙式羅馬拼音(tau)

2.      【陽聲韻】: 是指以【鼻音】(m,n,ng)收尾的字音而言‧例如 : 漢字【安】在台語河洛話的甲式羅馬拼音(an),漢字 【心】在台語河洛話的甲式羅馬拼音(sim),漢字【通】在台語河洛話的甲式羅馬拼音(thong)

3. 【入聲韻】: 是指以【塞音】 (t, d, p, b, k, g, h)收尾的字音而言



國語(普通話)5個主要聲調符號
聲調名稱
【輕聲】
【第一聲】
【第二聲】
【第三聲】
【第四聲】
聲調特徵 
【輕聲】
【陰平聲】
【陽平聲】
【上聲】
【去聲】
符號
【˙】
【無】
【ˊ】
【ˇ】
【ˋ】




註解一

何謂【空韻】? 根據國語學者的研究,有關【空韻】之最詳細的敘述 :

何謂【空韻】? 【帀】韻母就是所謂的【空韻】,也就是指漢語拼音的「【ㄓ=ZHI】、【ㄔ=CHI】、【ㄕ=SHI】、【ㄖ=RI】、【ㄗ=ZI】、【ㄘ=CI】、【ㄙ=SI】」之中的【I】,或是在通用拼音裡寫成【IH】。{在說及這個【帀】韻母之時,要唸為【倒ㄓ】韻。換言之,【倒ㄓ】韻就是【空韻】,相當於韓字【ㅡ】的發音= 韓字羅馬拼音【EU】。在大刮弧內的此段內容是我加上去的解釋。} 把【空韻=IIH】的發音與國語注音符號【一】的發音來比較的話,其實是相差很多的,但由於在拉丁(羅馬)字母之中找不到可以表示【空韻】的字母,只好以【IIH】來代替。


所謂【空韻】,就是想把【ㄓ】【ㄔ】【ㄕ】【ㄖ】【ㄗ】【ㄘ】【ㄙ】這類的子音(在此舉s為例)直接唸成一個音節(思)所需要的那個母音。再舉例子如「之」的注音是「ㄓ」,在這種情況也是只有聲母沒有韻母,一般來說每個音節都應該要有韻母,其實在這種情況就是省略了【帀】韻母沒有寫出來。只不過在北京方言中,【空韻】一定只會出現在【ㄓ】【ㄔ】【ㄕ】【ㄖ】【ㄗ】【ㄘ】【ㄙ】的後面,在其他子音之後不需要【空韻】,所以這個被稱呼為【空韻】的【帀】韻母在制定之後不久就又被廢除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