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從漢字【彰】【相】看古代漢語的造字造音原理(漢字的發音轉換律)

在開始研究從漢字【相】看古代漢語的造字造音原理(漢字的發音轉換律)之前,我們先複習一下,介紹漢字【彰】的造字造音原理(漢字的發音轉換律)


依據中華民國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使用甲式羅馬拼音)
彰化        Tsiong-huà   (Tsiong相當於韓字【】的發音)
彰化        Tsiang-huà   (Tsiang相當於韓字【】的發音)

之前我曾經PO文介紹過,漢字【彰】的發音有兩種_TsiongTsiang
Tsiong轉換成Tsiang的發音轉換規律就是台語河洛話的甲式羅馬拼音【IO】轉換成甲式羅馬拼音【IA】的轉換規律。

Tsiong相當於韓字【= 韓字羅馬拼音JJYEONG
Tsiang相當於韓字【= 韓字羅馬拼音JJYANG

台語河洛話的甲式羅馬拼音【IO= 韓字【】的羅馬拼音【YEO
台語河洛話的甲式羅馬拼音【IA= 韓字【ㅑ】的羅馬拼音【YA

我們借用韓字的解釋說明漢字【彰】的發音轉換規律,從Tsiong轉換成Tsiang的發音轉換規律就是台語河洛話的甲式羅馬拼音【IO】轉換成甲式羅馬拼音【IA】的轉換規律,也就是韓字【ㅕ】的羅馬拼音【YEO】轉換成韓字【ㅑ】的羅馬拼音【YA】的轉換規律。從韓字【ㅕ】& 韓字【ㅑ】的形狀可以清楚看出來這種的母音轉換規律也是左右相反的轉換規律。韓字【ㅕ】& 韓字【ㅑ】這一組母音轉換規律是【橫向旋轉式的母音轉換規律】_是屬於【左右相反、繞Y軸旋轉式的轉換規律】的一種類型

如上所述之漢字【彰】的造字造音原理(漢字的發音轉換律)是應用在同一種語言(台語河洛話)卻有兩種不同的發音(文言音和白話音)的情況。我在學習韓語之後發現,會有這種【橫向旋轉式的母音轉換規律】的原因是,因為在【上古漢語】最原始創造的漢字是象形文字,一個漢字用在許多不同的場合需要不同的發音,為免於混淆而故意地做反向操作。請參考附錄於後之【註解一】的第一種原因。

依據中華民國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使用甲式羅馬拼音)
相信        siong-sìn  (Tsiong相當於韓字【】的發音)
相當        siong-tong  
相見        sio-kìnn       
相告        sio-kò     
在台語河洛話,漢字【相】的許多種發音之中,舉兩種最常用發音做後續說明之用,這兩種最常用發音分別是 siong】及【sio】。
若不論及聲調的高低(一聲或四聲),在國語(北京官話,滿大人官話Mandarin,普通話),漢字【相】的發音只有一種,就是國語注音符號【ㄒㄧㄤ】= 國語的乙式羅馬拼音【shiang】。

把漢字【彰】的兩種發音(甲式羅馬拼音TsiongTsiang)之中的羅馬拼音【T】去掉的話,會成為甲式羅馬拼音【siong】及【siang】,甲式羅馬拼音【siong】就是漢字【相信】的台語河洛話【相】siong,另一個甲式羅馬拼音【siang】非常近似漢字【相】的國語【ㄒㄧㄤ】= 國語的乙式羅馬拼音【shiang】。

參考:
在國語的改造過程中,刻意地(故意)捨棄了【ㄙㄧ】的這種發音,而創造了國語注音符號【ㄒㄧ】【shi】。從羅馬拼音來看,或許國語注音符號【ㄒㄧ】【shi】有可能會被誤認為是比較接近國語注音符號【ㄕ】【sh+ 國語注音符號【ㄧ】【i】。國語注音符號【ㄕ】【sh】之中的羅馬拼音【h】是表示捲舌音,但是國語注音符號【ㄒㄧ】【shi】之中的羅馬拼音【h】其實只是強調國語注音符號【ㄒ】舌面音為氣音而已。

siong相當於韓字【= 韓字羅馬拼音SYEONG
siang相當於韓字【= 韓字羅馬拼音SYANG

在上面這段論述說明了一個真相,漢字【相信】的台語河洛話【相】siong轉換成漢字【相】的國語【ㄒㄧㄤ】【shiang】的母音轉換律還是台語河洛話的甲式羅馬拼音【IO】轉換成甲式羅馬拼音【IA】的轉換規律,也就是韓字【ㅕ】的羅馬拼音【YEO】轉換成韓字【ㅑ】的羅馬拼音【YA】的轉換規律。

如前所述,漢字【彰】從Tsiong轉換成Tsiang的發音轉換規律_台語河洛話的甲式羅馬拼音【IO】轉換成甲式羅馬拼音【IA】的轉換規律,是應用在同一種語言(台語河洛話)卻有兩種不同的發音(文言音和白話音)的情況,但是從漢字【相信】的台語河洛話【相】siong轉換成漢字【相】的國語【ㄒㄧㄤ】【shiang】的母音轉換律_也是台語河洛話的甲式羅馬拼音【IO】轉換成甲式羅馬拼音【IA】的轉換規律,卻是應用在兩種不同的語言(台語河洛話和國語)的情況。我在學習韓語之後發現,這種【橫向旋轉式的母音轉換規律】會應用在兩種不同的語言的原因是,因為兩個不同的國家(或族群)互別苗頭地唱反調、標新立異心態所做的反向操作。(或者是發生在兩種不相同的語言之中,後來的抄襲者不願意照單全收地抄襲原創者的作品,而刻意做出來的反向操作。) 請參考附錄於後之【註解一】的第二種原因及【註解二】。


【註解一】
在許多漢字的【國語】、【台語河洛話】、【台語客家話】、【韓語】、【日語】發音之中,許多發音的轉換規律也正好符合了陰陽兩儀的這種概念。根據我的研究,會有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原因是發生在同一種語言之中(例如在台語河洛話之中),因為在【上古漢語】最原始創造的漢字是象形文字,一個漢字用在許多不同的場合需要不同的發音,為免於混淆而故意地做反向操作。第二種原因是發生在兩個國家的語言之中,是因為兩個不同的國家(或族群)互別苗頭地唱反調、標新立異心態所做的反向操作。(或者是發生在兩種不相同的語言之中,後來的抄襲者不願意照單全收地抄襲原創者的作品,而刻意做出來的反向操作。)

【註解二】
國語(北京官話,滿大人官話Mandarin,普通話)的形成起點是:在唐朝滅亡之後所謂【五代十國】的【後晉】時期,也就是開始於【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在西元938年按約定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

在唐朝滅亡之後,接著的朝代是【五代十國】,【五代十國】的【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在建國之前曾求救於契丹。契丹出兵幫他的條件就是要他同意割讓燕雲十六州(此十六個州,屬今河北和山西)給契丹,在西元938年【石敬瑭】按約定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能將燕雲十六州完全收復,割讓燕雲十六州,致使中原政權感受強大的威嚇,持續長達近二百年(契丹的政權【遼】的持續期間),以致於大量的胡人(使用阿爾泰語系語言的各種遊牧民族,就是漢族沙文主義所稱呼之胡人,在中國北方之胡人_東夷、西戎、北狄包括蒙古族、鮮卑族、柔然族、突厥族,匈奴族、契丹族、女真族、滿族、朝鮮族、通古斯族等多種遊牧民族的語言皆屬之。)開始混入漢人之中,在【燕雲十六州】區域內的【當代漢語】也跟著開始被【胡化】了。所以說,古代漢語開始胡化成今日之國語(北京官話,滿大人官話Mandarin,普通話)的形成起點是在唐朝滅亡之後【五代十國】的【後晉】開國皇帝割讓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時開始。

國語(北京官話,滿大人官話Mandarin,普通話)的形成終點(近代國語之形成點)是:在【滿清帝國】時期,也就是完成於【Mandarin】開始正式地成為清朝統治者的官方語言【滿清官話】。

從【遼】開始【金】【元】【明】【清】相繼地都在長期由異族統治的【燕雲十六州】區域內的北京建都,以致於滿清建都北京初期在【燕雲十六州】區域內的北方漢語(相對於原來的古代漢語已經是有相當程度胡化的胡化漢語)成為了北京外城的北京話,也就是後來北京內城的【Mandarin】形成的外圍環境。

【滿清官話】的形成,首先是由滿族人學講北京話(北京外城的北京話)而出現內城北京話【Mandarin 的語言,隨著北京內城的【Mandarin】這種蹩腳漢語的形成,在北京內城形成一個固定地說【Mandarin】的人群。這個人群就是當時中國的最高統治團體【八旗貴族】。後來【Mandarin】逐漸隨著統治階層【八旗貴族】走出北京內城,最後【Mandarin】終於正式地成為清朝統治者的官方語言【滿清官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