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從漢字【用】看台語河洛話的母音【O】及【轉換規律】

因為漢字【用】和漢字【雨】在從台語河洛話轉換成國語的轉換過程之中,有些重疊的(相同的注音符號【ㄩ】)部分,所以在開始研究從漢字【用】看台語河洛話的母音【O】及【轉換規律】之前,我們先把之前介紹過的漢字【雨】轉換過程摘錄如下:

依據中華民國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使用甲式羅馬拼音)
1        hōo        (白話音) 相當於韓字【호】韓字羅馬拼音【HO
2  雨鞋  hōo-ê/hōo-uê   (漳州音/泉州音)
3        ú       (文言音) 相當於韓字【우】韓字羅馬拼音【U
4  穀雨  kok-ú

若不論及聲調的高低符號,漢字【雨】在台語河洛話的【白話音】為甲式羅馬拼音【HOO】相當於韓字【호】= 韓字羅馬拼音【HO】,漢字【雨】在台語河洛話的【文言音】為甲式羅馬拼音【U】相當於韓字【우】= 韓字羅馬拼音【U】。

台語河洛話的甲式羅馬拼音【O】相當於韓字【ㅓ】= 韓字羅馬拼音【EO】。台語河洛話甲式羅馬拼音【O+O= 台語河洛話的甲式羅馬拼音【OO】相當於國語注音符號【ㄛ】= 國語乙式羅馬拼音【O】。台語河洛話的甲式羅馬拼音【OO】相當於韓字【ㅗ】= 韓字羅馬拼音【O】。(請參考附錄於後之【註解一】。)

台語河洛話的甲式羅馬拼音【U】相當於國語注音符號【ㄨ】= 國語乙式羅馬拼音【U】。台語河洛話的甲式羅馬拼音【U】相當於韓字【ㅜ】= 韓字羅馬拼音【U】。國語乙式羅馬拼音【O+O= 國語乙式羅馬拼音【U】。韓字羅馬拼音【O+O= 韓字羅馬拼音【U】。(請參考附錄於後之【註解二】。)

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漢字【雨】在台語河洛話的【白話音】甲式羅馬拼音【HOO】韓字【호】轉換成漢字【雨】在台語河洛話的【文言音】甲式羅馬拼音【U】韓字【우】的母音轉換規律,就是韓字【ㅗ】轉換成韓字【ㅜ】的轉換規律,也就是韓字羅馬拼音【O】轉換成韓字羅馬拼音【U】的轉換規律,也就是台語河洛話甲式羅馬拼音【OO】轉換成台語河洛話甲式羅馬拼音【U】的轉換規律。從韓字【ㅗ】轉換成韓字【ㅜ】的發音轉換規律就是【縱向旋轉式的轉換規律】_是屬於【上下反轉、繞X軸旋轉式的轉換規律】的一種類型。


接下來,我們論述從漢字【用】看台語河洛話的母音【O】及【轉換規律】:

依據中華民國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使用甲式羅馬拼音)
1        iōng       (文言音) 相當於韓字【영】韓字羅馬拼音【YEONG
2  用途  iōng-tôo        

若不論及聲調的高低符號,從漢字【用】在台語河洛話的【文言音】甲式羅馬拼音【IONG】【영】,再加上羅馬拼音【O】,就會變成羅馬拼音【IOONG】。利用羅馬拼音【U=O+O】的轉換規律(請參考附錄於後之【註解二】),羅馬拼音【IOONG】就會變成羅馬拼音【IUNG】,台語河洛話的甲式羅馬拼音【IUNG】相當於韓字【융】的韓字羅馬拼音【YUNG】。韓字【융】的韓字羅馬拼音【YUNG】看起來很像漢字【用】國語注音符號【ㄩㄥ】的乙式羅馬拼音【YUNG】,但是其實是不相同的。韓字【융】的韓字羅馬拼音【YUNG】其實只是在國語注音符號【ㄩㄥ】【YUNG】轉換過程中的原型(雛型),還須要進一步地把韓字羅馬拼音【YUNG】之中的【IU】完全融合_變成國語注音符號【ㄩ】,才算完整的轉換過程。詳細的理由說明如下:

韓字羅馬拼音【YUNG】的【YU】等於是漢字【優】在台語河洛話發音的甲式羅馬拼音【IU{等於是韓字【이 = I】和韓字【우= U】並排的發音}漢字【用】國語注音符號【ㄩㄥ】【YUNG】的乙式羅馬拼音【YU】等於是漢字【雨】的國語注音符號【ㄩ】。國語注音符號【ㄩ】=YU】就是韓字【이 = I】和韓字【우= U】沒有前後之分而完全融合為一體的發音_聽不出來是兩個母音的組合發音,等於德語【Übung】之中【Ü】的發音。(請參考附錄於後之【註解三】)


從上述這些敘述可以看出漢字【用】在台語河洛話的【文言音】甲式羅馬拼音【IONG】【영】轉換成韓字【융】{就是漢字【用】在國語注音符號【ㄩㄥ】【YUNG】的原型(雛型)}的母音轉換規律,就是韓字【ㅕ】轉換成韓字【ㅠ】的轉換規律,也就是韓字【ㅓ】轉換成韓字【ㅜ】的轉換規律,也就是韓字羅馬拼音【EO】轉換成韓字羅馬拼音【U】的轉換規律,也就是台語河洛話甲式羅馬拼音【O】轉換成台語河洛話甲式羅馬拼音【U】的轉換規律。

從韓字【ㅕ】轉換成韓字【ㅠ】的轉換規律,也就是韓字【ㅓ】轉換成韓字【ㅜ】的轉換規律,就是【逆時針旋轉式的轉換規律】,是屬於【時針旋轉式的轉換規律】_【宛如時針、繞Z軸旋轉式的轉換規律】的一種類型。

漢字【用】在台語河洛話的【文言音】甲式羅馬拼音【IONG】【영】轉換成漢字【用】在韓語發音的韓字【용】【YONG】的母音轉換規律,就是韓字【ㅕ】轉換成韓字【ㅛ】的轉換規律,也就是韓字【ㅓ】轉換成韓字【ㅗ】的轉換規律,也就是韓字羅馬拼音【EO】轉換成韓字羅馬拼音【O】的轉換規律,也就是台語河洛話甲式羅馬拼音【O】轉換成台語河洛話甲式羅馬拼音【OO】的轉換規律。

從韓字【ㅕ】轉換成韓字【ㅛ】的轉換規律,也就是韓字【ㅓ】轉換成韓字【ㅗ】的轉換規律,就是【順時針旋轉式的轉換規律】,是屬於【時針旋轉式的轉換規律】_【宛如時針、繞Z軸旋轉式的轉換規律】的一種類型。

相對地,韓字【ㅗ】轉換成韓字【ㅜ】的發音轉換規律就是【縱向旋轉式的轉換規律】_是屬於【上下反轉、繞X軸旋轉式的轉換規律】的一種類型。韓字【ㅓ】轉換成韓字【ㅏ】的發音轉換規律就是【橫向旋轉式的轉換規律】_是屬於【左右相反、繞Y軸旋轉式的轉換規律】的一種類型。

漢字【用途ようと】的【用】在日語的發音為平假名【よう】【YO-U】,從漢字【用途용도】的【用】在韓語發音的韓字【】【YONG】可以很簡單地看出轉換規律,說明如下:

韓字羅馬拼音【YONG】相當於日語羅馬拼音【YONG】,把日語羅馬拼音【YONG】之中的【NG】去除,剩下羅馬拼音【YO】,為了識別(避免和原來發音為羅馬拼音【YO】的其他情況產生混淆),就把這個剩下的羅馬拼音【YO】再加上羅馬拼音【U=YO-U】,這就是漢字【用途ようと】的【用】的日語發音【YO-U】。其實,日語發音【YO-U】並不是在【YO】之後再接著一個【U】的發音,而只是把【YO】的尾音拉長而已。



有關在漢字【用】國語注音符號【ㄩㄥ】的注音符號【附聲韻ㄥ】的缺陷,論述如下,亦請參考 :

漢字【雨】在國語(北京官話,滿大人官話Mandarin,普通話)的發音是注音符號【ㄩˇ】。若不論及聲調的高低符號, 國語注音符號【ㄩ】國語乙式羅馬拼音為【YU】。

若不論及聲調的高低符號,國語的乙式羅馬拼音為【YUNG】之中的乙式羅馬拼音為【YU漢字【雨】在國語的注音符號【ㄩ】【YU】,那麼,漢字【用】在國語注音符號【ㄩㄥ】的乙式羅馬拼音為【YUNG = 國語注音符號【ㄩ】乙式羅馬拼音【NG】。根據這個推論,在漢字【用】國語注音符號【ㄩㄥ】的注音符號【ㄥ】國語的乙式羅馬拼音【NG】。

在上述這段論述,注音符號【附聲韻ㄥ】的乙式羅馬拼音只剩下子音【NG】,有時為附聲韻【ENG】,但是在漢字【蒙】的國語注音符號【ㄇㄥ】之中,注音符號【附聲韻ㄥ】=ENG),我們又再次地證實了一件事實,國語注音符號【ㄥ】會出現顛三倒四的邏輯矛盾。換言之,在國語注音符號【ㄥ】的設計上,存在著一個【空韻概念的混淆不清】的缺陷_表示【空韻】的概念不夠清晰或自相矛盾_宛如變形蟲,有時是附聲韻_【空韻+子音】,有時好像是只有【子音】,出現顛三倒四的邏輯矛盾。(請參考附錄於後之【註解四】)

【註解一】:
台語河洛話(甲式羅馬拼音)的母音【O】這類的發音在【原始的古代漢語】時期的所有發音本來都是相當於韓字【ㅓ】的母音_韓字羅馬拼音【EO】,在【後來的各種漢語】才開始分化成不同的發音,在【台語河洛話】可以視情況而分成兩種不同的發音。經過我的研究,台語河洛話(甲式羅馬拼音)的母音【O】第一種發音只有用在羅馬拼音【O】及羅馬拼音【OH】這兩種情況,在此第一種發音就是國語的母音【ㄜ】,在被寫成參考之韓字時,台語河洛話甲式羅馬拼音【O】仍然寫成相當於韓字【ㅓ】的母音【EO】,但是在此第一種發音之台語河洛話的真正發音其實就是國語的母音【ㄜ】。

台語河洛話(甲式羅馬拼音)的母音【O】第一種發音以外的其他各種情況都是第二種發音,第二種發音就是完全相同於韓字【ㅓ】的母音【EO】。第二種發音的韓字【ㅓ】在發音時的嘴形和國語的母音【ㄚ】相同,但是發音卻比較像國語的母音【ㄛ】的聲音。台語河洛話(甲式羅馬拼音)的母音【O】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國語的母音【ㄛ】,其實國語的母音【ㄛ】是台語河洛話(使用甲式羅馬拼音)的母音【OO】,不可以混淆。


台語河洛話(甲式羅馬拼音)的母音【O】的第一種發音相同於國語的母音【ㄜ】
1      運河        ūn-hô     
2      河流        hô-liû     
3      河邊        hô-pinn
1          io̍h   
2      藥仔        io̍h-á        
3      藥方        io̍h-hng   
4      藥粉        io̍h-hún
1      下落        hē-lo̍h      
2      發落        hua̍t-lo̍h
1      相見        sio-kìnn       
2      相告        sio-kò     
3      相攬        sio-lám


台語河洛話(甲式羅馬拼音)的母音【O】的第二種發音完全相同於韓字【ㅓ】
1      鹿    lo̍k   
2      鹿仔        lo̍k-á
1          lo̍k   
2      連絡        liân-lo̍k
1          lo̍k   
2      落伍        lo̍k-ngóo       
3      落魄        lo̍k-phik
4      落成        lo̍k-sîng 
5      落選        lo̍k-suán
1      相信        siong-sìn        
2      相隨        siong-suî        
3      相當        siong-tong


【註解二】:
羅馬拼音【U=O+O】的轉換規律 :
從英文GOODWOODCOOLWOOLMOOD這些英文字的母音來看,都是含有發音【U=【ㄨ】,就是這些英文字的羅馬拼音【OO(英文就是使用乙式羅馬拼音的英國、美國文字)的發音就是【音標】【U=【ㄨ】。從這些英文字可以看出來有一個轉換規律存在於英文字的【音標】和英文字的【羅馬拼音】之間,那就是【音標】(做為發音符號的功能)U羅馬拼音【O+羅馬拼音【O】的轉換規律。蒙古西征之後,這種轉換規律隨著東來的西洋人(蒙元帝國所稱之色目人)而傳入中國,後來不管是在【音標】和【羅馬拼音】之間,還是在【羅馬拼音】和【羅馬拼音】之間,【U=O+O】的轉換規律都被拿來活用於某些語言的發音改造過程。

原本就隱含著羅馬拼音【U=O+O】轉換規律的台語河洛話例子  :
不論及聲調的高低符號,漢字【雨】在台語河洛話的【白話音】為甲式羅馬拼音【HOO_相當於韓字【호】韓字羅馬拼音【HO】,漢字【雨】在台語河洛話的【文言音】為甲式羅馬拼音【U_相當於韓字【우】韓字羅馬拼音【U】。

在漢字【雨】的台語河洛話【白話音】甲式羅馬拼音【HOO】之中,台語河洛話甲羅馬拼音【OO台語河洛話甲式羅馬拼音【O+O= 國語乙式羅馬拼音(或韓字羅馬拼音) O】,可以明顯地看出來在漢字【雨】的台語河洛話【白話音】完全不存在羅馬拼音【U=O+O】的母音轉換規律 {參考 : 國語乙式羅馬拼音(或韓字羅馬拼音)U= 國語乙式羅馬拼音(或韓字羅馬拼音)O+O= 台語河洛話甲式羅馬拼音【U= 台語河洛話甲式羅馬拼音【OO+OO】。}

如果借用韓字羅馬拼音【O(相當於國語乙式羅馬拼音【O)來看,從漢字【雨】在台語河洛話的【白話音】甲式羅馬拼音【HOO】韓字【호】轉換成漢字【雨】在台語河洛話的【文言音】甲式羅馬拼音【U】韓字【우】的母音轉換規律,是從韓字【ㅗ】轉換成韓字【ㅜ】的母音轉換規律,也就是從韓字羅馬拼音【O】轉換成韓字羅馬拼音【U】的母音轉換規律。

韓字羅馬拼音【O+O韓字羅馬拼音【U】,從韓字羅馬拼音【O】轉換成韓字羅馬拼音【U】的母音轉換規律就是符合羅馬拼音【U=O+O】的轉換規律。結果發現,在漢字【雨】的台語河洛話【白話音】和【文言音】之間,卻是巧合地(出乎意料地)隱含著羅馬拼音【U=O+O】的轉換規律。{參考 : 國語乙式羅馬拼音(或韓字羅馬拼音)U= 國語乙式羅馬拼音(或韓字羅馬拼音)O+O= 台語河洛話甲式羅馬拼音【U= 台語河洛話甲式羅馬拼音【OO+OO】。}


從上述的幾段說明,可以獲得兩個重要的結論 :

第一個結論 :
在許多漢字的國語發音之中,乙式羅馬拼音【U】並不是早就存在於【古代漢語】的原始發音,而是後來(蒙古西征之後)在把【古代漢語】改造成【國語】的過程之中,才利用羅馬拼音【U=O+O】的轉換規律從【古代漢語】的原始發音(例如 : 台語河洛話甲式羅馬拼音【OO】或【O)轉換出來的新造發音。相對地,漢字【雨】在台語河洛話的【文言音】甲式羅馬拼音【U】卻是早就存在於台語河洛話的原始發音,而不是後來才利用羅馬拼音【U=O+O】的轉換規律從漢字【雨】的台語河洛話【白話音】之中的甲式羅馬拼音【OO】轉換出來的新造發音。

第二個結論 :
在漢字【雨】的台語河洛話【白話音】甲式羅馬拼音【HOO】之中,台語河洛話甲羅馬拼音【OO台語河洛話甲式羅馬拼音【O+O】,可以明顯地看出來在漢字【雨】的台語河洛話【白話音】完全不存在羅馬拼音【U=O+O】的母音轉換規律,但是其實在漢字【雨】的台語河洛話【白話音】和【文言音】之間,卻是巧合地隱含著羅馬拼音【U=O+O】的轉換規律。

參考:

在【古代漢語】之中,像漢字【雨】這樣的例子{從台語河洛話【白話音】看起來完全不存在羅馬拼音【U=O+O】的母音轉換規律,但是在台語河洛話【白話音】和【文言音】之間,卻是巧合地隱含著羅馬拼音【U=O+O】轉換規律。}是唯一的一個,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了。

此外,像【度】【姑】【部】【素】【助】【楚】這類的漢字在【古代漢語】的發音,原來就有甲式羅馬拼音【OO】的母音(相當於國語注音符號【ㄛ】),但是沒有甲式羅馬拼音【U】的母音,後來在把【古代漢語】轉換成國語的過程之中,才利用羅馬拼音【U=O+O】的轉換規律,直接把原有的甲式羅馬拼音【OO】轉換成國語的乙式羅馬拼音【U】。 例如漢字【素】的台語河洛話發音原為甲式羅馬拼音【SOO(不論及聲調的高低符號【ˋ】,相當於國語注音符號【ㄙㄛ】),後來在轉換成國語的過程之中,才利用羅馬拼音【U=O+O】的轉換規律,轉換成國語的乙式羅馬拼音【SU國語注音符號【ㄙㄨ】(不論及聲調的高低符號【ˋ)

除了漢字【度】【姑】【部】【素】【助】【楚】這類的漢字之外,在其他所有情況之下,都是必須另外地加上O,才可以利用羅馬拼音【U=O+O】的轉換規律。例如在漢字【東】台語河洛話的【文言音】甲式羅馬拼音【TONG】,必須另外地加上O,變成羅馬拼音【TOONG】,才可以利用羅馬拼音【U=O+O】的轉換規律,把羅馬拼音【TOONG】改寫成【TUNG】。台語河洛話的甲式羅馬拼音【TUNG = 國語的乙式羅馬拼音【DUNG國語注音符號【ㄉㄨㄥ】。



【註解三】:
起初我是從韓字【위 = U I】的完全融合(UI不是並排,而是完全融和成為一個單音的發音會等於德語【Übung】之中【Ü】的發音,才發現韓字【위 = U I】的完全融合的發音 =Ü國語注音符號【ㄩ】=YU】。

但是從這個發音的國語乙式羅馬拼音【YU】來看,其實在國語的情況正好是相反的組合。換言之,國語(北京官話,滿大人官話Mandarin,普通話)【ㄩ】=YU】的發音原理是,韓字【이 = I】和韓字【우= U韓字【유 = I U】的完全融合的發音,就是韓字【이 = I】和韓字【우= U】沒有前後之分而完全融合為一體的發音_聽不出來是兩個母音的組合發音,等於德語【Übung】之中【Ü】的發音。



【註解四】:
國語注音符號【ㄥ】的缺陷 :

在國語注音符號【ㄥ】的設計上,存在著一個【空韻概念的混淆不清】的缺陷_表示【空韻】的概念不夠清晰或自相矛盾_宛如變形蟲,有時是附聲韻_【空韻+子音】,有時好像是只有【子音】,出現顛三倒四的邏輯矛盾。

如果注音符號【ㄥ】的乙式羅馬拼音為【ENG】,注音符號【ㄇㄥ】的乙式羅馬拼音【MENG=【ㄇM+【ㄥENG】是正確無誤的,但是注音符號【ㄇㄧㄥ】的乙式羅馬拼音為【MING】,卻不相同於【ㄇM+【ㄧI+【ㄥENG】。

相反地,如果注音符號【ㄥ】的乙式羅馬拼音為【NG】,注音符號【ㄇㄧㄥ】的乙式羅馬拼音為【MING=【ㄇM+【ㄧI+【ㄥNG】是正確無誤的,但是注音符號【ㄇㄥ】的乙式羅馬拼音【MENG】,卻不相同於【ㄇM+【ㄥNG】。

從上述這些敘述可以很清楚地讓您知道,注音符號【附聲韻ㄥ】的乙式羅馬拼音有時為附聲韻【ENG】,有時只剩下子音【NG】,所以國語注音符號【ㄥ】會出現顛三倒四的邏輯矛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