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國語注音符號【ㄥ】的缺陷 :

在國語注音符號【ㄥ】的設計上,存在著一個【空韻概念的混淆不清】的缺陷_表示【空韻】的概念不夠清晰或自相矛盾_宛如變形蟲,有時是附聲韻_【空韻+子音】,有時好像是只有【子音】,出現顛三倒四的邏輯矛盾。

韓字在發音的【拆解】與【組合】上,都有極佳的彈性,因之,想借用韓字來解說注音符號【ㄥ】的缺陷。在開始解說之前,先介紹一下韓字【ㅇ】、韓字【ㅁ】、韓字【ㅣ】及韓字【ㅡ】。

韓字【ㅇ】的發音規則是,若用於【方塊韓字】的左上、左方或上方位置時不發音,從來不用於【方塊韓字】的左下、右上、右下或右方位置,只有用於【方塊韓字】的下方位置時才發【ng】的音。

韓字【ㅇ】在發音時就是子音,韓字【ㅇ】的韓字羅馬拼音為【NG】。韓字【ㅁ】= 韓字羅馬拼音【M】,韓字【ㅣ】= 韓字羅馬拼音【I】。韓字【ㅡ】的韓字羅馬拼音為【EU】相當於國語注音符號的【空韻】_就是【帀】韻母。(有關【空韻】,請參考附錄於後之【註解一】)

如果注音符號【ㄥ】的乙式羅馬拼音為【ENG】,注音符號【ㄇㄥ】的乙式羅馬拼音【MENG=【ㄇM+【ㄥENG】是正確無誤的,但是注音符號【ㄇㄧㄥ】的乙式羅馬拼音為【MING】,卻不相同於【ㄇM+【ㄧI+【ㄥENG】。

相反地,如果注音符號【ㄥ】的乙式羅馬拼音為【NG】,注音符號【ㄇㄧㄥ】的乙式羅馬拼音為【MING=【ㄇM+【ㄧI+【ㄥNG】是正確無誤的,但是注音符號【ㄇㄥ】的乙式羅馬拼音【MENG】,卻不相同於【ㄇM+【ㄥNG】。

從上述這兩段敘述,可以很清楚地讓您知道我所說【ㄥ】的缺陷_在國語注音符號【ㄥ】,存在著一個嚴重的缺陷_表示【空韻】的概念不夠清晰_或自相矛盾。

在韓字的符號設計上,根本不會發生類似【ㄥ】缺陷的這種問題 :
注音符號【ㄇㄥ】的乙式羅馬拼音為【MENG=【ㄇM+【ㄥENG】,相當於韓字【믕】= 韓字羅馬拼音【MEUNG】。韓字羅馬拼音【믕MEUNG= 韓字【ㅁ】+ 韓字【ㅡ】+ 韓字【ㅇ】= 韓字羅馬拼音【M+ 韓字羅馬拼音為【EU+ 韓字羅馬拼音為【NG】。

注音符號【ㄇㄧㄥ】的乙式羅馬拼音為【MING】,相當於韓字【밍】= 韓字羅馬拼音【MING】。韓字羅馬拼音【밍MING= 韓字【ㅁ】+ 韓字【ㅣ】+ 韓字【ㅇ】= 韓字羅馬拼音【M+ 韓字羅馬拼音為【I+ 韓字羅馬拼音為【NG】。

從上述這些敘述可以很清楚地讓您知道,注音符號【附聲韻ㄥ】的乙式羅馬拼音有時為附聲韻【ENG】,有時只剩下子音【NG】,所以國語注音符號【ㄥ】會出現顛三倒四的邏輯矛盾。

韓字創製者對於【空韻】的概念應該是非常清楚的,針對【空韻】獨立地創製了韓字【ㅡ】。韓字創製者在韓字的符號設計上,也是非常精確的,路歸路、橋歸橋,任何一個【韓字】所對應的【韓字羅馬拼音】都只有唯一的一種,所以另外創製了韓字【ㅇ】,使得韓字【ㅇ】(羅馬拼音【NG)及韓字【ㅡ】(羅馬拼音【EU)能夠各自獨立而不生混淆,所以不會發生顛三倒四的邏輯矛盾。

要根本解決國語注音符號【ㄥ】在設計上的缺陷,唯一的方法就是仿效韓字的方法,就是把國語注音符號【ㄥ】只能對應於韓字【ㅇ】(羅馬拼音【NG),而另外獨立地創製一個便於書寫的【空韻】符號(取代【倒ㄓ】韻這種怪里怪氣的符號【帀】)使其對應於韓字【ㅡ】(羅馬拼音【EU) 。如此ㄧ來,【空韻】就能夠和羅馬拼音【NG】各自獨立而不生混淆,永遠不會再發生顛三倒四的邏輯矛盾。


【註解一】
何謂【空韻】?  根據國語學者的研究,有關【空韻】之最詳細的敘述:

何謂【空韻】【帀】韻母就是所謂的【空韻】,也就是指漢語拼音的「【ㄓ=ZHI】、【ㄔ=CHI】、【ㄕ=SHI】、【ㄖ=RI】、【ㄗ=ZI】、【ㄘ=CI】、【ㄙ=SI】」之中的【I】,或是在通用拼音裡寫成【IH】。{在說及這個【帀】韻母之時,要唸為【倒ㄓ】韻。換言之,【倒ㄓ】韻就是【空韻】,相當於韓字【ㅡ】的發音韓字羅馬拼音【EU】。在大刮弧內的此段內容是我加上去的解釋。把【空韻=IIH】的發音與國語注音符號【一】的發音來比較的話,其實是相差很多的,但由於在拉丁(羅馬)字母之中找不到可以表示【空韻】的字母,只好以【IIH】來代替。

所謂【空韻】,就是想把【ㄓ】【ㄔ】【ㄕ】【ㄖ】【ㄗ】【ㄘ】【ㄙ】這類的子音(在此舉s為例)直接唸成一個音節(思)所需要的那個母音。再舉例子如「之」的注音是「ㄓ」,在這種情況也是只有聲母沒有韻母,一般來說每個音節都應該要有韻母,其實在這種情況就是省略了【帀】韻母沒有寫出來。只不過在北京方言中,【空韻】一定只會出現在【ㄓ】【ㄔ】【ㄕ】【ㄖ】【ㄗ】【ㄘ】【ㄙ】的後面,在其他子音之後不需要【空韻】,所以這個被稱呼為【空韻】的【帀】韻母在制定之後不久就又被廢除了。      


為更清楚地解釋【空韻】,我另外舉【ㄙ】為例來說明【空韻】所發生過的故事:

漢字【絲】【撕】….這類的漢字在古代漢語的發音都只有羅馬拼音【SI】的發音_【ㄙㄧ】的這種發音,在把古代漢語轉換成國語的改造過程中,故意捨棄了【SI】的發音_【ㄙㄧ】的這種發音,而創造了國語注音符號【ㄙ】【s】,以國語注音符號【ㄙ】【s】取代了原有的羅馬拼音【SI】的發音_【ㄙㄧ】的這種發音。

在國語的改造過程中,並未注意到發音的基本原理(母音又稱為元音_可以單獨發音,子音又稱為輔音_是無法單獨發音,所以在英語文法就針對【音節的組成】訂定了一個法則,規定在一個音節之中,至少要有一個母音_元音,那就是因為子音是無法單獨發音。),所以在把古代漢語原為羅馬拼音【si】的這種發音【ㄙㄧ】改成發音【ㄙ】之時尚未發現問題,直到把漢字【絲】【撕】….這類的漢字的國語做羅馬拼音時才發現【在這個最簡化的音節之中竟然完全沒有母音】的問題,才趕緊做個稱為【空韻】的注音符號【帀】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後來【帀】韻母還是被省略不用,只有在做羅馬拼音時才用羅馬拼音【I】或【IH】來表示【空韻】。

還有,漢字【相】【襄】【新】【辛】【心】….這類的漢字在古代漢語的發音都隱含有羅馬拼音【SI】的發音_【ㄙㄧ】的這種發音,在把古代漢語轉換成國語的改造過程中,故意捨棄了【SI】的發音_【ㄙㄧ】的這種發音,而創造了國語注音符號【ㄒㄧ】【shi】,以國語注音符號【ㄒㄧ】【shi】取代了原有的羅馬拼音【SI】的發音_【ㄙㄧ】的這種發音。


在語音學上,依照發音的嘴型及口腔內流動的氣流形式將國語注音符號分類,國語注音符號【ㄏ】在語音學上的稱呼叫做【舌根音】,國語注音符號【ㄙ】在語音學上的稱呼叫做【舌齒音】,國語注音符號【ㄕ】在語音學上是屬於【捲舌音】,國語注音符號【ㄒ】在語音學上的稱呼叫做【舌面音】。國語注音符號【ㄧ】為展唇的高前元音(或前高元音) (屬於閉音) 。國語注音符號【ㄧ】在語音學上是屬於【單韻】。


國語注音符號【ㄏ舌根音】的羅馬拼音【H】是表示氣音,在【ㄓ】【ㄔ】【ㄕ】【ㄖ】的羅馬拼音之中的羅馬拼音【H】都是表示捲舌音。在世界各種常見的語言,羅馬拼音【S+ 羅馬拼音【I= 羅馬拼音【SI】的發音,羅馬拼音【SI】的發音是等於羅馬拼音【S+ 羅馬拼音【I】所合成的發音 = 國語注音符號【ㄙㄧ】近似韓字【시】。從羅馬拼音來看,國語注音符號【ㄒㄧ】【shi】不同於國語注音符號【ㄙㄧ】【si(國語注音符號【ㄙㄧ】只是用於解說之用,因為國語發音的創制者是故意地捨棄【SI】的發音_【ㄙㄧ】的這種發音,在國語之中其實並沒有【ㄙㄧ】的這種發音組合。)。從羅馬拼音來看,或許國語注音符號【ㄒㄧ】【shi】有可能會被誤認為是比較接近國語注音符號【ㄕ】【sh+ 國語注音符號【ㄧ】【i】。國語注音符號【ㄕ】【sh】之中的羅馬拼音【h】是表示捲舌音,但是國語注音符號【ㄒㄧ】【shi】之中的羅馬拼音【h】其實只是強調國語注音符號【ㄒ】舌面音為氣音而已。


台語河洛話的羅馬拼音是甲式羅馬拼音,國語的羅馬拼音是乙式羅馬拼音,常用的乙式羅馬拼音有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這兩種,【空韻】在漢語拼音裡用羅馬拼音【I】表示,【空韻】在通用拼音裡用羅馬拼音【IH】表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